[來源:招標代理部][作者:高開華][時間:2012年12月]
上下班的路上,經(jīng)常會碰到一些推著三輪車的小商販,邊走邊叫喚“老面饅頭”,每每于此,記憶中便會浮現(xiàn)出小時候婆婆親手做的老面饃饃。
趕上麥收時節(jié),新打的麥面,婆婆便會蒸饃饃嘗鮮,那饃饃才是正宗的老面饃饃。婆婆會從櫥柜抽屜里拿出一個又干又黃還掉粉的枯面餅出來,掰開來用水發(fā)開和面。面和好了,婆婆便用一塊紗布蓋上,然后帶上小鐮刀去菜園邊砍芭蕉葉,在水井邊洗干凈帶回來,鋪到大大的蒸籠里,接著便是漫長的等待。依稀記得那等待面團逐漸豐盈的期待感,等待面團慢慢長胖。隨著面團悄悄長胖發(fā)泡,還能聞到一股子面香,近似米酒的味道,淡淡的。那時候總是不明白,為什么還要等這么久才能捏饃饃,現(xiàn)在看來是太喜歡太享受捏饃饃這個過程了,就像小時候捏泥人一樣。當婆婆告訴我面發(fā)好的時候,便是我最開心的時刻,迫不及待把我那老早就仔仔細細洗得干干凈凈的小手伸向了面盆……做好的饃饃便挨個兒躺在了碧綠的芭蕉葉上。做到最后,婆婆還會留下一小塊面團,說是留著下次發(fā)面用。蓋上蒸籠蓋兒,搭上紗布,開火蒸了。不一會兒便有饃饃的面香和芭蕉葉的清香從蒸籠縫里跑出來,彌漫了整個小屋,順著煙囪飄散出去,炊煙裊裊……
饃饃出鍋了,一個個像曬黑了的胖娃娃,底下的芭蕉葉早已變得昏黃。掰開來,熱氣騰騰,里面像蜂窩一樣。咬一口,有點粗有點硬。要是遇上收割了蜂蜜,趁熱蘸上吃,還是挺美味的。記憶中的饃饃不論是從口感還是顏色,的確都不如現(xiàn)在的饃饃好。因為那時候的面沒有現(xiàn)在白和細,許是沒有經(jīng)過深加工,更是沒有轉(zhuǎn)基因滑石粉增白劑,制作過程中也沒有添加發(fā)泡粉膨大劑什么的。那蜂蜜顏色也不如如今超市里的好看,但是絕對的粘稠香甜。至今懷戀!
關(guān)于老面饃饃的記憶貌似只停留在了小學階段,我也好多年沒見婆婆蒸饃饃了,婆婆的大蒸籠如今也只在過年過節(jié)時用來熱熱菜。婆婆也老了,頭發(fā)變得花白步履逐漸蹣跚。而那些早已泛黃的回憶,是再也回不去的過去……